人生就是博·(新中国)官方网站人生就是博

媒体报道

人民日报头版评论文章点赞人生就是博集团进口“零毁林和零植被破坏”大豆 发布时间 :2024-08-14

在绿色发展中感受新时代改革开放脉动——写在第二个全国生态日到来之际


任 平

《 人民日报 》( 2024年08月14日   第 01 版)

 

       尊重自然 、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点 。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 ,是关系民生福祉的重大社会问题。”在2023年8月15日首个全国生态日到来之际 ,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


       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


       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绿色发展的实践答卷 ,正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动人篇章,从中能真切感受到新时代改革开放的脉动 ,“我们应当坚定一种信念,中国的改革开放之路一定可以成功” 。


       绿色低碳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影响的不仅仅是中国 。


       前不久,载有中国进口的首单“零毁林和零植被破坏”巴西大豆的货轮抵达天津港。人生就是博国际为蒙牛集团旗下企业采购的这笔绿色订单,是中国积极发展绿色贸易 、推动全球农业向绿色低碳转型的具体行动,展现出中国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担当,折射出中国由全球环境治理参与者到引领者的重大转变 。“此举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有国外媒体评价认为 。


(一)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聚焦建设美丽中国 ,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 ,增强高质量发展的潜力后劲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


       浙江安吉余村 ,一个因“两山论”而享誉中外的山村 。上世纪90年代 ,曾经靠山吃山 ,建起了石灰窑,办起了砖厂、水泥厂。然而 ,粗放式发展导致空中沙土飞扬、河里泥浆遍布。出路在哪里 ?余村的困惑成为一个时代的缩影 。


       高度“时空压缩”的现代化 ,在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 。用几十年时间走完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 ,“成长的烦恼”“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接踵而至。资源、环境等要素制约十分突出,高消耗 、高排放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


       2012年12月,广东。党的十八大后首次出京考察 ,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番话振聋发聩,“我们建设现代化国家 ,走美欧老路是走不通的 ,再有几个地球也不够中国人消耗 。”“走老路,去消耗资源 ,去污染环境,难以为继 !”


       老路走不通 ,新路在何方 ?


       思想指引方向,理论创新破题、解题、答题 。


       提出“坚持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 ,指出“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代表了当今科技和产业变革方向,是最有前途的发展领域” ,强调“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 、绿色发展之路”,明确“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 ,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方面,引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开启了波澜壮阔的绿色征程 。


        从天天“盼蓝天”到常常“拍蓝天” ,从2015年到2023年,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从46微克/立方米降低到30微克/立方米,成为全球大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


       采用短流程电炉炼钢 ,河钢集团石钢公司新厂区吨钢综合能耗降低62% ,吨钢水耗降低46%,颗粒物 、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减少75%。铁矿石等大宗物料经高架密闭皮带通廊 ,点对点从唐山港京唐港区输送至厂区……河钢集团唐钢公司对生产全流程实行超低排放改造,逐步构建起低碳 、循环的绿色生产体系。自2016年启动绿色工厂培育工作以来 ,我国已培育八批5095家国家层面绿色工厂,涉及钢铁、建材 、化工等多个重点耗能行业 ,产值占制造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17% 。


       今天的中国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2023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 、碳排放强度较2012年分别下降超过26%、35% ,“成为全球能耗强度下降最快的国家之一” ;可再生能源发电新增装机超过全球的一半,全球1/4的新增绿化面积来自中国 。长期研究全球能源政策的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格林斯通这样评价 :“历史上我们还没有发现其他国家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这样大幅减少污染的例子。”


        “1滴水发6次电” ,白鹤滩水电站机组投产 ,长江干流上的6座巨型梯级水电站连珠成串。长江黄金水道变身清洁能源走廊,截至2024年2月 ,累计发电量突破3.5万亿千瓦时 ,相当于节约标准煤超10亿吨 ,减排二氧化碳超28亿吨 。


       “空气变身‘超级充电宝’” ,湖北应城 ,世界首台(套)300兆瓦压缩空气储能电站 ,每天可储能8小时、释能5小时 ,全年发电量约5亿千瓦时,标志着我国新型压缩空气储能技术走在世界前列 。


       今天的中国,发展质量更高 。从建成全球最大 、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 ,到着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 ,再到持续推动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成效显著 ,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不断培育壮大。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坚持生态优先 、绿色发展,协同推进降碳 、减污 、扩绿、增长,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 ,定能在新征程上赢得优势 、赢得主动、赢得未来。


(二)


       “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新时代以来 ,以“全方位、深层次 、根本性”的改革 ,推动取得“历史性 、革命性 、开创性”的成就,绿色发展成为有力见证 。


       产业绿色转型升级进入“快车道”。陕西榆林 ,一家能源化工公司生产线一派繁忙 ,经过加热 、分离 、催化 、聚合,黑色煤炭变身煤基生物可降解材料 ,广泛应用在安全座椅等高附加值产品中 。随着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产业数字化 、智能化同绿色化深度融合 。


       绿色转型政策制度用力给力 。山东德州 ,一家国家级绿色工厂接到大笔订单急需资金 ,当地银行设立的“绿色金融示范支行”派出“金融顾问”,仅一天时间就完成放贷。从强化财税政策支持,到发挥绿色金融的牵引作用,为绿色转型提供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不断完善,助力打造高效生态绿色产业集群 。


       生态优势加快转化为发展优势 。《生态保护补偿条例》今年6月1日起施行,多地成立生态产品交易中心 ,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以改革完善制度机制 ,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不断拓展,森林“水库、钱库、粮库、碳库”更好联动 。

 
       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渐成风尚。报废旧车购买新能源汽车 ,可享受优惠;在外卖平台点餐选择“无需餐具” ,可显示减碳数量 ,并获相应积分;骑单车出行,碳减排量计入账户,达到一定条件后可兑换出行福利……绿色消费成为新风尚 ,低碳环保理念深入人心 。


       从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对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作出系统谋划和总体部署 ,到统筹优化农业、生态、城镇等各类空间布局 ,推动城镇空间内涵式集约化绿色发展 ,再到京津冀 、长江经济带 、粤港澳大湾区 、长三角地区、黄河流域等区域加强区域绿色发展协作,打造绿色发展高地……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 ,“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 。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走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改革注入了强大动力 、提供了有力支撑 。


       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不是别人要我们做 ,而是我们自己要做”,充分彰显以改革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的战略主动 。英国商品研究所中国区首席执行官约翰·约翰逊认为 ,中国提出“双碳”目标具有重要的全球性意义。


       2021年7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开市。今年1月 ,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启动 。今年5月 ,15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让产品从生产 、贮存 、运输、流通直至报废的碳排放都“有 ?裳” ,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和“双碳”目标实现。


       从深入实施《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 ,到落实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 ,再到推出碳普惠平台和个人碳账户产品……以“双碳”工作为引领,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 ,努力做到在发展中降碳、在降碳中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对“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作出重大部署,提出健全绿色消费激励机制、健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机制等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 。


       打好法治、市场 、科技 、政策“组合拳” ,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基础支撑和有力保障 ,我们必能以发展“含绿量”提升增长“含金量” ,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 。


       实践充分证明,把“问题清单”当作“改革清单” ,以改革到底的坚强决心 ,动真格 、敢碰硬,精准发力、协同发力 、持续发力 ,就一定能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三)


       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 。在高水平开放中 ,中国致力于扩大同各国利益的汇合点 ,不断以自身新发展为世界带来新动力 。中国追求的不是独善其身的现代化,而是期待同各国携手努力 ,推动实现世界各国的现代化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将为世界提供更多机遇 ,为全人类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


       利用甘蔗浆制成100%可自然降解的餐具、利用秸秆替代原料生产的复合地板……今年4月举办的广交会上,超过45万件绿色产品广受海外客商青睐 。2013年至2022年 ,中国绿色贸易规模基本保持增长态势 ,进出口总额从8144.3亿美元增至10792.8亿美元,为全球绿色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


       在开放竞争中练就真本事,中国新能源产业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转型作出巨大贡献。作为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市场和设备制造国,中国风电、光伏产品已经出口到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中国向其他国家提供相关服务和支持 ,显著提升了清洁能源技术的可及性 ,降低了全球使用绿色技术的成本。”国际能源署署长法提赫·比罗尔这样评价。


       2021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郑重宣布 :“中国将大力支持发展中国家能源绿色低碳发展 ,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目前,中国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绿色低碳能源投资已经超过传统能源,中国成为全球能源转型投资最大贡献者 ,累计投资规模达到全球总规模的一半 。


       在尼日尔阿加德兹大区,中国能建承建的柴光储互补项目投产发电 ,当地实现了从4—6个小时到全天候24小时不间断供电。在印度维里亚姆港 ,由上海振华重工承建的印度首个自动化码头正式投产运营 ,其第二和第三阶段计划于2028年完工 ,将成为世界上最环保的港口之一 。在西班牙巴塞罗那港,中国新能源汽车由此进入欧洲市 。唤鑫庾细圩⑷肓诵碌幕盍,更有效促进了当地绿色发展……


       共建“一带一路”始终坚守绿色的底色 。持续深化绿色基建 、绿色能源 、绿色交通等领域合作 ,以开放汇合作之力 ,中国助力全球绿色低碳转型 ,让发展中国家绿色低碳发展的梦想得以点亮 ,将绿色发展理念播撒到各国人民心里 。


       2023年10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宣布 :将联合国环保领域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奖项授予中国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新模式“蓝色循环” ,以表彰这一模式对近岸海域塑料污染治理作出的杰出贡献。“蓝色循环”由浙江6300多人 、10180艘船舶以及230多家企业共同参与,惠及一线收集群体 ,达到生态与富民的“双赢” 。


       从推动《巴黎协定》达成 、签署 、生效和实施 ,引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到成功举办《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 ,开启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的新篇章……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中国理念和实践引领全球绿色低碳转型,以中国智慧和方案为全球环境治理贡献力量 ,共同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 ,这是引领时代、胸怀天下的大国责任、大国担当。


       现代化离不开开放 ,开放成就现代化 。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 ,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不断拓展的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空间,推动实现的是和平发展 、互利合作 、共同繁荣的世界现代化。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


       在绿色发展中感受新时代改革开放的脉动,我们更加笃定 ,坚持用好改革开放这个重要法宝 ,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应对前进道路上的风险挑战,不断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定能把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潮涌东方 ,气象万千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已起势、正当时 。

<<上一篇 下一篇>>
>更多
人生就是博